關於野灣

臺灣東部幅員遼闊,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具高度的保育、教育與研究潛力。然而長期以來,當地缺乏專業救傷單位,導致受傷動物經常需跨縣市送醫,延誤寶貴治療時機。

2016年底,一群長年投入野生動物工作的夥伴共同發起「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歷經四年籌備,於2020年8月在臺東池上成立東部首座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正式展開醫療、保育與教育行動。

至今,野灣已救援超過 2,200 隻野生動物,涵蓋臺灣黑熊、穿山甲、食蟹獴、山羌等珍稀物種。設於臺東與屏東的兩處救傷站服務範圍橫跨花蓮、臺東與屏東三縣,並持續朝向結合救傷、研究與教育的東部保育基地邁進。

.

救援故事

寫下落難人間的野生動物的故事

野灣成立五年來,收治過的遊隼數量屈指可數。這次入院的遊隼是在路邊被發現無法飛行,送到院後精神與食慾狀況良好,但牠的未來依然充滿未知,原因在於傷勢的嚴重性——牠的左翅掌骨骨折錯位。 ​ 相較於肱骨(上臂)和橈尺骨(前臂),鳥類的掌骨較短且扁平,位置靠近腕關節與掌指關節。若骨折位置過於接近關節,容易導致關節僵硬,日後必須經過長時間復健才能恢復功能。...
屏東縣政府動保處接獲通報,屏東縣某國中於暑假進行舊燈管拆除工作,拆除後發現大量麻雀巢,施工單位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便將麻雀巢暫放一旁並鎖上大門。縣政府積極聯繫校方,可惜暑假期間聯繫不到,只能隔日工班上班後再執行救援行動。拆除的燈管因過度毀損,無法復原,連帶導致無法將麻雀巢復位。同時屏東站也缺乏人力可以做巢復位或假巢的活動監測,因此仍決定送往救傷單位...
民眾最容易參與到救傷的環節,就是現場救援、安置與後送。也因為有大家的即時通報救援,才能拯救無數的生命。 但一直以來,都有不少民眾對野生動物送到救傷單位會被安樂死這件事情感到不安。為什麼大眾對安樂死的觀感如此負面呢?不少人質疑:「救援者花費大量心力救援,但動物送到救傷單位卻被安樂死,這樣救援者作何感想?」又或是說:「終於救下XX動物,牠總算躲過了安樂死...
被民眾送進來的紅嘴黑鵯,在麻醉下靜靜的躺在檯面上,獸醫師按下X光的拍攝鈕。快門的回音迴盪在空蕩蕩的診間......。 ​ 「雙翅粉碎性骨折,不可能有機會回到野外了。這傷勢太痛苦了,趕快送他走吧!」獸醫師看著X光下,除了斷開的骨折處,還有腹部那難以忽略的鳥蛋,滿是無奈......。 ​ 通報民眾有看到在周圍遊蕩貓,加上這樣的傷勢型態與撞擊不吻合...

.

任務成果

281/場
教育宣導活動
2,310 / 隻  
救援動物
17,636 / 人
影響人次

 

Never the End — 野灣持續理想前行

野灣野生動物醫院的序曲,是野灣的第一步,更是每位支持野灣的人們一起建立起來的里程碑。定捐支持我們,有你的幫助,讓我們能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