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WildOne Wildlif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 我要捐款
  • 野生動物救傷復健
    • 我遇到了受傷野生動物?
    • 何謂野生動物救傷復健
  • 野灣消息
    • 池上救傷站
    • 野灣報報Online
  • 申請/加入野灣
    • 野灣志工
    • 申請野灣
  • 保育與牠們的故事
    • 牠們的故事
    • 野灣保育小學堂
    • 野灣合作單位
  • 關於野灣
    • 緣起
    • 理念、宗旨、願景
    • 理監事會/組織成員
    • 行政資訊 >
      • 章程
      • 野灣會議記錄
      • 捐款徵信與贊助致謝
      • 年度財務報表

救傷小學堂 ─ 野放之後?放手的勇氣(III)

6/28/2020

0 評論

 
Picture
野放後的追蹤工作,雖然是另一階段辛苦工作的開始, 卻是了解前線工作是否得當、野放棲地是否合適等的重要環節之一。

復健成功,野放之後?

  理想的救傷復健及野放工作,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知道動物在野外過得好不好」,也就是野放後追蹤。一般會使用的個體紀錄工具包括組織保存、晶片施打等,而追蹤工具,包括為動物帶上無線電發報器、衛星發報器等;前者可在每次個體救援時,進行晶片掃描以確認是否為重覆救援個體,後者則可獲得動物在野外的活動狀況及範圍等資訊。不過,一般救援單位,往往難以進行到追蹤階段,主因是因為追蹤工作除了需要專業訓練人員進行之外,更是個非常需要人力、時間與器材成本的工作,一般非營利組織,往往沒有足夠的資源可完成。因此目前,在有限的資源之下,常有不同研究單位會與救援單位進行合作,投入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的野放追蹤,如熊鷹、黑鳶、草鴞等,都是台灣目前重要的成功研究成果。
  假如經費充足,除了保育類動物之外,能針對其他物種以隨機挑選的方式進行野放後評估,將可讓救援工作更加優化,也是每個救援單位盡力努力的方向。
Picture
被車撞傷的紅鳩,正在進行檢傷,發現左翅有一處擦傷傷口。圖中的紅鳩目前已復健成功並野放,正在陽光下清理羽毛❤

如果不能野放…放手的勇氣

  如果動物狀況不如預期,除身上帶有傷之外,這些完全野外的個體被侷限在有限空間的籠舍、與人類近距離接觸的環境下,可能容易造成個體的極度緊迫,不幸的話,拒食、消瘦、免疫力下降等皆可能引起伺機性疾病的爆發。因此,野生動物救援單位,往往會與動物園等長期圈養動物的單位擁有不同考量點,有時對明確無法回到野外的個體,與其讓動物待在一個無法完全符合動物福利的眷養環境下繼續喘息,人道處理或許也是一種解脫,更是所有救援工作者所需具備的「放手的勇氣」。
  舉例來說,猛禽如果少了一隻腳,絕對不是只有掰咖這麼簡單。腳掌對於猛禽主要的功能,是支撐與獵食。因為猛禽體重較重,若猛禽斷腳,剩餘的單腳長時間站立,非常容易因壓力過於集中,導致反覆發生禽掌炎;此外,也因剩下一隻腳,將使獵捕獵物的可能大幅降低。因此,如果救援的猛禽被發現斷腳,且評估無法經手術治療接回,人道處理可能就會是這些個體最終,卻也是最放過彼此的選擇。

陸上小虎鯨 :  一隻誤食棉繩的赤腰燕

Picture
  這是一隻民眾在路邊發現,嘴中含著棉繩的虛弱赤腰燕,熱情民眾緊急帶到鄰近動物醫院後,先以x-ray(右圖)檢查棉繩深度,不幸地是,鳥兒很快地就離開了,解剖後確認棉繩呈現纏繞狀緊緊積於肌胃中,且食道擴張、變薄,腺胃黏膜也因與棉繩摩擦呈現潮紅糜爛,懷疑有可能是這條沾染汙泥的長棉繩前端可能太像蟲子,才讓懵懂的赤腰燕誤食,而鳥類又天生不具有嘔吐反射,因此無法順利排出棉繩,只能越吞越深。
  或許我們提早發現誤食異物並以醫療介入,是否還有機會協助排除?但如今天的案例,是否醫療還有治癒的可能?人道方式介入,幫助動物即早解除痛苦,更是野生動物救傷工作最常需面臨,並不斷彼此溝通、討論的層面。
點我回顧第一集:《​​救傷小學堂 ─ 遇到受傷動物怎麼辦?》
點我回顧第二集:《​救傷小學堂 ─ 救傷單位怎麼做?》
0 評論

救傷小學堂 ─ 救援單位怎麼做?(II)

6/28/2020

0 評論

 
Picture

檢傷

  當鳥類被送到救援單位時,獸醫與復健員,會依照檢傷流程進行分類,評估討論最適當的處理。幾項重要評估項目包括:

  1. 患病/受傷程度是否在有限的資源之下有治癒的可能
  2. 是否可提供所需的安置/治療場所
  3. 動物是否有可以回歸野外的可能
  4. 動物的野外稀有程度
  5. 治療後的珍貴稀有動物是否可在適當的動物福利標準之下至其他收容單位安置…等

  依據上述項目,救援單位將評估結果決定動物是否適合繼續下一步治療。有時候,故事不會永遠都是美好的,如果評估個體傷重、即使恢復也無法回到野外、或達到動物福利標準,人道安樂死讓動物不再痛苦地離開,也是救員單位的重要任務。
Picture
被車撞傷的紅鳩,正在進行檢傷,發現左翅有一處擦傷傷口。圖中的紅鳩目前已順利野放。

治療

  以猛禽為例,不論是日猛禽或是夜猛禽(鴞、貓頭鷹),都是救援單位的常客,像是鳳頭蒼鷹、領角鴞等。當一隻中獸夾的大冠鷲被送到救援中心,醫療團隊首先進行基本理學的檢查,例如精神/脫水/營養狀況、是否有傷口等,當確認沒有立即危害生命的因素後,再進一步進行其他檢查,如X-ray,以確定個體骨骼的狀態等。假設個體骨骼正常,但有外傷,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接下來則進行傷口清理、消毒、包紮,並視情況給藥後,就可安置動物,等待傷口復原、復健及野放。
Picture
正在進行飛行訓練的猛禽。
圖片取自美國維吉尼亞野生動物救援中心網站。
https://www.wildlifecenter.org/training-opportunities/rehabilitation-training-center

復健訓練

  當治療到後期,就是復健工作最重要的時期了,同時也是一大工程。復健員會針對物種的習性、行為特性等,設計模擬自然棲地的設施,提供受傷的鳥兒練習回到野外的生活。讓我們再次以猛禽為例,飛行穩定度、獵捕能力等,都是他是否可順利回到野外的重要指標。因此,當受傷的猛禽順利進入到復健過程,提供他們一個足夠「長」、「廣」、「高」的訓飛籠舍,並設計不同障礙,盡可能讓牠們能展翅飛翔、旋轉,並可穩定停棲,都是非常具有挑戰的過程。此外,提供的食物也必須依照物種食性;如受傷的是一隻魚鷹,則需要提供水池以及魚兒,讓個體可以重新練習水中捕捉的能力。經過復健員的訓練、評估成果後,與獸醫一同討論,確認個體的復健分數是否達到「畢業」門檻;如果成功,接下來就要為畢業典禮─野放做準備啦。

畢業典禮 ─ 野放

  前面的過程文字看起來似乎很短,實際上,依照不同物種、不同情況、不等受傷程度,短則幾周,長則數個月,甚至有可能最後發現復健訓練失敗,無法畢業也是可能發生的事。無論是醫療、復健過程,都是極耗人力、物資成本的工程,也因此,如何在極度有限的資源之下,讓救援工作可以達到最高效率與意義,野放之前的所有工作規劃與個體狀況的即時評估,都是復健員與獸醫師團隊需要隨時溝通、討論的重要事項,也是救傷復健工作的關鍵。
  當動物順利通過考驗,準備回到野外,選擇最適合野放的地點也是一個重要關鍵。除了選擇適合該物種的棲地之外,亦須選擇接近該個體的來源地點、避免回到容易重複發生傷害的地點(比如說避免回到過度開發的環境、容易有非法獸夾的地點等)等,都是野放工作的準備重點。同時,如能與當地社區有良好溝通、互動,讓社區居民一同參與及了解野放過程及對當地環境的意義,以期達到永續的可能,將是野放工作的另一珍貴的層面。

Picture
文章開頭的照片,被獸夾夾中熊鷹個體,很幸運地沒有傷地太嚴重,經過一連串醫療、野放訓練等過程後,終於順利野放,返回山林。(感謝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研究室提供資料照片)
<未完待續...>

快點我看下一集:《​救傷小學堂 ─ 野放之後?》
點我回顧上一集:《​救傷小學堂 ─ 遇到受傷動物怎麼辦?》
0 評論

救傷小學堂 ─ 遇到受傷動物怎麼辦?(I)

6/28/2020

0 評論

 
Picture
​野生動物救援工作是什麼?有哪些動物可能會被送入救援單位?牠們又可能因為什麼原因被救援呢?本次的小單元將以第一線救援者的視野、獸醫與復健員的視野,簡單地為灣友們介紹野生動物救援面面觀,讓野生動物救援工作不再雲深不知處。

鳥類常見的救傷原因

野生鳥類於野外活動時,被救傷的原因大致上可分兩類:
  1. 撞擊:如,車禍、撞擊玻璃門窗
  2. 被攻擊:犬貓攻擊(家養或流浪犬貓)
  3. 受困於人為設施:如,鳥網、非法獸夾、陷阱等
  4. 其他人為因素:農藥中毒、誤食異物、油汙汙染、被誤拾幼鳥、重金屬中毒、棲地過度破壞…
  5. 環境因素:肉毒桿菌中毒、颱風…
  6. 其他:鳥類先天疾病問題、落巢幼鳥等

​特別想跟大家解釋,好端端的鳥兒怎麼會去撞玻璃呢?

人們為了採光、美感而使用了大量玻璃製品於高樓、建築
,然而,當我們站在戶外看入室內時,會發現玻璃可以反射了戶外景色,或是過於透明的玻璃,讓鳥兒沒能發現其中有詐,而直直撞了上去…
Picture

鳥類救傷第一線如何做起

  許多民眾在遇到鳥類受傷時,常會著急地詢問:「我要為牠吃什麼?要餵牠喝水嗎?」
  其實最佳的動物救援第一步,首要宗旨是「保護自己」以及「減少個體緊迫」。動物救援必然重要,但保護自己不再過程中受傷或受到可能的病源感染,才是救援工作的長久之計,接下來才考慮如何保護受傷個體。此外,在出手之前,我們也需要先觀察,練飛的幼雛是否其實周圍有父母看顧著,而並非真的失親,如果動物狀況不對,觀察後也確認無父母在周圍,才以安全為考量之下進行救援。此外,有些野生動物容易在緊迫的環境之下,因生理應對機制失常,而把自己嚇死。因此,第一線的救援者,必須使用手套或毛巾適當捕捉並移動動物,並安置於通風、堅固的箱子或鳥籠,設備允許之下亦可蓋上深色布,讓動物處在黑暗的環境之下,避免直接看到外界動靜,可有效地使野生動物的情緒趨於穩定,尤其在禽鳥類,就是至關重要的救援環節。
Picture
  接著,如果動物狀況急迫超乎第一線救援者的處理能力所及,則應盡快聯繫以及運送至可處理救援的單位,包括各縣市政府農林、防疫單位,或野生動物救援單位。運送過程也是重要流程,盡量小心,避免使動物碰撞,導致二度傷害;此外,為做到疾病防範,也應避免動物的排泄物污染運送工具。到了救援單位,諸位第一線的救援鄉民們,通常就是這些受傷鳥類的最佳代言人。如果情況允許,在過程中,適當記錄鳥兒受傷當時發生的狀況,並將發生事故的原因告知救援單位的獸醫、復健員,協助釐清病情,更能讓動物接受正確與有效的治療與處置。

牠們在求援嗎?是救傷...還是綁架?

  前文中提到,有時候在學飛的雛鳥,容易被誤認為需要被救傷的個體,如何去分辨呢?
  首先,當我們遇到一隻在路邊,看起來傻呆萌,羽毛又沒有整齊,看到人不太會躲的角落生物,我們可以推測,牠有可能是今年的新生鳥兒。這時身為人類的我們,請不要過份的散發愛心,先停下腳步暫緩5至10分鐘,看看這小傢伙會不會有他的爸媽在附近拼命的叫,甚至飛到鄰近的樹叢呼喊牠的孩子,如果有我們就安心地離開吧!通常,遇到這類親鳥會隨身在側的小鳥們,大致上可以不用太擔心。
  有些親鳥們會在白天時把孩子暫放在路邊或空曠地區的常見鳥類,例如夜鷹。夜鷹平常晚上活動,在城市裡多半住在頂樓,但在鄉下地區,他們習慣就會把蛋產在河邊、路邊草叢或空曠的砂石地區,因此待幼鳥孵出時,人們就有機會在路邊或在空曠的地區看見牠們。通常來說,夜鷹的幼鳥和蛋都具有一定的保護色,不易被發現,不過仍有機會有熱心的民眾,會發現這些小可愛們,以為他們失親了,而熱心地檢起它們帶到救援中心,反而幫了倒忙。
  所以如果遇到不確定的情況,建議還是先拍照、詢問專業人士、單位後,再評估這些鳥兒是否真的需要被救援,或是安心地讓他們留在原地就好,因為或許,牠們的爸媽就在不遠處看著牠們,或是會自己來找他們哦。
Picture
熱門救傷物種:領角鴞寶寶
若發現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不熟悉相關步驟與方法,
請勿貿然徒手捕捉動物以免您受傷,同時也可能會讓動物造成二次傷害,
您可連絡全台各縣市相關救援單位,亦可由野灣粉專進行詢問,
期盼各位能一同成為這些需要被救援的野生動物們溫暖的手。

全台野生動物救援相關資訊:
☑ 野生動物救傷:停、看、聽 https://roadkill.tw/article/30584
☑ 中華鳥會各地野鳥救傷諮詢收容單位整理 
     http://www.bird.org.tw/index.php/rescue/rescue

☑ 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http://ptrc.npust.edu.tw/index.asp?au_id=4
☑ 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野生動物急救站 http://wfas.tesri.gov.tw:8000/index.php#
☑ 
林務局 保育、收容救傷及查緝單位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units
<未完待續...>

快點我看下一集:《​救傷小學堂 ─救傷單位怎麼做?》
0 評論

    Author

    Archives

    六月 2020

    Categories

    全部
    Rescue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我要捐款
  • 野生動物救傷復健
    • 我遇到了受傷野生動物?
    • 何謂野生動物救傷復健
  • 野灣消息
    • 池上救傷站
    • 野灣報報Online
  • 申請/加入野灣
    • 野灣志工
    • 申請野灣
  • 保育與牠們的故事
    • 牠們的故事
    • 野灣保育小學堂
    • 野灣合作單位
  • 關於野灣
    • 緣起
    • 理念、宗旨、願景
    • 理監事會/組織成員
    • 行政資訊 >
      • 章程
      • 野灣會議記錄
      • 捐款徵信與贊助致謝
      • 年度財務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