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訪談|穿山甲王國的追蹤者:孫敬閔

從外行入內行,一栽就栽了下去

人稱小孫的孫敬閔,大學唸的是政治系,主攻外交,但熱愛大自然的天性,讓他在兩年替代役之後,毅然決然的決心轉往野外研究的跑道。一開始雖抱著玩樂享受的心態,但在野保所跟著裴家騏老師做獼猴與人類衝突的議題完成碩士學位後,便到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做動物照養員,負責鳥類與兩爬動物照養。
 
這也是小孫與穿山甲不解之緣的開始,從12年前開始。
 
收容中心的穿山甲屬於兩爬組負責照養,因此每當有救傷的穿山甲個體,都是小孫與組員負責照顧。在照顧穿山甲期間小孫深刻發現,不論國內外,穿山甲的生態學相關資料非常少,甚至沒有資料。然而,台灣卻是世界上難得擁有原生穿山甲族群的地方,小孫深感國內對這樣珍貴物種缺乏了解感到惋惜,因此工作五年後,決定開始隨著「台灣鯪鯉」之稱的穿山甲,走向野外,探索這神秘物種的秘密──一栽,就栽了七年光陰。
當年與穿山甲相關的研究資料,大多侷限在非法走私相關的成面,其他的野外生物學與生態學基本數據,全世界幾乎沒有人瞭解。反觀,小孫主要研究的樣區,台東所蒐集到的豐富資料,加上當地居民也非常願意支持,因此七年前的小孫,便下定決心繼續探索穿山甲的故事。

 
 

人力心力有了,財力呢?

研究的路上總是遇到很多困境,但未曾想放棄過。其中,籌處研究資金是所有研究過程中艱辛的一部分,自2010年開始研究至今,只有一年有拿到整年度的穿山甲研究經費,其他時候都只能同時兼做另一份計畫來支援穿山甲的研究。但是,研究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在地的原住民獵人們,總是讓我們深感抱歉,杯水車薪的研究金費總無法及時的去做支付。這樣的窘境,還只是在保育類的穿山甲研究中呈現的情況,如果我們進一步瞭解將發現,非保育類動物們的情況是更不用說的艱難呀。
 

研究的血汗不算什麼,獲得民眾的認同才是最大的挑戰

經費固然阻礙許多研究工作的進行,但其實,花在博得民眾與地方居民認同的過程,才是最具挑戰與辛苦的事,卻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這個問題不是單一層面的問題,從保育、教育、涉及到的利益衝突、政策制定等,需要處理和涵蓋的層面非常多,也不容易突破。不是所有居民都能認同研究的理念,有時會在你最需要支援時,給你失望的一擊。這七年來最大的遺憾與挫折的地方,就是社區保育上面臨的困境。
 
但雖然如此,整個研究過程中,仍獲得非常多居民的認同與支持,值得慶幸與欣慰的,是這七年以來對穿山甲個體與生態研究收穫所獲得的突破。而這些珍貴的研究成果,更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首筆穿山甲研究資料。
 
 

台灣保育工作的危機──人才缺乏,基礎研究不受重視

基礎研究人才不足,原先願意又可以出野外的人就不多了,但現在卻是越來越少,大部分的人只想一窩蜂往進階研究投入,但在基礎研究根本尚未扎實打穩的台灣,這樣的現象是危險又可惜的。並非進階實驗室的工作不重要,但在沒有穩固的基礎研究支持之下,任何進階研究終將只是不穩固的獨角戲。我們應該要從政策面著力、教育推廣,讓更多大眾了解基礎生態研究的重要性,並指出問題在哪裡,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人、更多決策者的重視。
 

窺探台東穿山甲真面目的幕後推手──布農族獵人助理──阿勇

阿勇是台東海岸山脈東側的布農族部落中,經驗老道的布農族獵人之一,更是小孫在穿山甲研究過程中,重要的亦師亦友,團隊中最重要且功不可沒的嚮導員助理。
 
十年前,因緣際會之下加入了穿山甲團隊的保育研究工作,這段日子以來因為經費有限,團隊無法給他太充足的經費,阿勇只因他真心喜歡著這份工作,因此對於經費不會太過計較,所有的工作的付出,阿勇可說皆是義氣相挺著做著。阿勇非常靠譜,每次的上山研究,甚至需要過夜時,所有上山所需要用到的生活工具,包括雨布、食材、鍋碗瓢盆、生火用具、砍刀…等等這些上山所需的物品,阿勇總是可以協助團隊完整的準備好,並且在工作開始時,走在森林的最前面,幫一行人開路,而大家只要放心地跟著阿勇,然後專心工作、搜來自穿山甲的訊號就好。

森林,就是阿勇的舞台。


找路、找動物痕跡,乃至於搭建山林中的竹製工作站、砍柴、生火等,都是阿勇和其他為原住民助理的專長,更是研究團隊堅定的後盾與協助,小孫從阿勇和幾位原住民助理身上,獲得很多重要的山中知識。如阿勇這樣珍貴的人才,很可惜的,也是台灣一直沒有被好好重視與珍惜的一塊。「假如沒有這些傳承著原住民族狩獵知識的瑰寶獵人,就不會有現今這些重要且珍貴的野生動物研究資料…」小孫看著阿勇還在世時,他們一起上山工作的照片說,深深地回憶並遺憾著。


 

小孫給野灣的建議與期許

保育推廣工作的作法與說法,應要盡可能的務實,包括文宣文字,要越接近民眾所能想像的生活、體認越好,要讓民眾閱讀文字同時,可以更快進入對自然認同的情境。怎麼樣客觀的敘述、分析問題,才是突破同溫層重要的事情。例如獸夾,我們要記得,不能只去檢討使用者,而應該更去探討背後的問題,因為很多使用獸夾的民眾,只是希望自己的農作物不要受野生動物侵害,但他當初並非想要讓像穿山甲這樣的動物受傷。試著以中立的角色去探討、分析問題的前因後果及本身,站在不同角度去設想,以解決問題為首要目的,同時努力維護受害者的權益,才能讓問題獲得雙贏的成果。
 
期許野灣能越來越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並且努力發揚光大。這條路不容易,但有心,就有潛力。

========
後記:
這篇訪談文是野灣小編在2017年年底邀請小孫學長受訪的訪談稿,主要希望能請學長與大家分享他踏入保育這條路的心路歷程,以及與穿山甲這個主題相遇的緣分,有點像是小孫與穿山甲之緣的前傳,哈哈。野灣訪談後,小孫學長仍持續在穿山甲研究領域中努力,並更致力於將台灣的經驗分享給東南亞國家,希望能讓台灣穿山甲保育之心,延續到更多其他瀕危的穿山甲族群們。



【延伸閱讀】

相關專欄文章

野外調查與研究
再次啟程 深山任務的第三天,明天一早就要前往台灣黑熊閽帝夫頸圈的訊號處。閽帝夫是一隻初估20歲以上的高齡黑熊阿北,在6月因為中套索入院醫療,於11月野放。 ​ 就在兩週前,閽帝夫的頸圈傳來了死亡訊號,訊號位置在中央山脈深山。...
野外調查與研究
電話那頭的死亡訊號 󠀠 在前往野放穿山甲的路上,接到醫院來電。電話那頭傳來正經嚴肅的聲音,顯然出了大事。「里高萬 (Ligauwan) 的項圈出現死亡訊號,需要上山一趟,可能要花四五天,你早點回來準備。」里高萬是協會今年遇到的第一隻黑熊...
野外調查與研究
在嘗試了無數次的調整和修正後,最後才有機會捕捉到目標物種。在這一系列的操作過程中,與動物較量的是無限的耐心,和對科學數據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