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寶死訊與未竟之事

花蓮分署的一通電話,讓原本要調整心情準備午休的保育員一陣眩暈。
「蝠寶死了……同仁會再傳照片給你們。」
「知道了。」
簡單一句話,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實是保育員心中百感交集。
◤死亡現場
臺灣狐蝠━蝠寶在 11 月 12 日野放,於 12 月 6 日發現掉落的追蹤器,與在樹上的皮毛與殘骸。從現場跡證與發報器資料判斷,蝠寶應該是被猛禽捕食,於發現殘骸前一日 (12/5) 死亡。在野放將滿一個月的時間點收到噩耗,野灣醫院的大家仍保持著應有的專業態度,接收死訊,收拾情緒,檢討可能存在的野放訓練問題。
◤受天敵攻擊
蝠寶一直存在著會飛向人的問題,因此整個野訓重點野都放在避人訓練,也確實獲得了成效。行為與活動皆表現正常,野放後存活近一個月也表示,求生基本能力沒問題。那被天敵攻擊這種看似天經地義的事件代表什麼意義?根據 IWRC 與 NWRA 出版的 Standards for Wildlife Rehabilitation 一書中,提及除了具備生長階段、健康狀態、環境適應能力、覓食能力之外,仍需具備該物種應展現的行為能力與天敵辨識能力。
▌天敵訓練的疏漏:
蝠寶是人工養大的個體,不具備天敵識別的技能,雖有執行避人訓練,但並未訓練天敵辨識與避敵能力。就現況而言,天敵訓練在技術、人力、時間上都有執行上的困難。在軟野放操作期間雖有考量猛禽攻擊的風險,但考量點在於蝠寶是被暫養在 10m x 5m 的大型封閉籠舍中。在空間限制下,懸掛於籠頂時可能遭遇猛禽攻擊。到野外後因為可以選擇躲避處,所以判斷風險不高,便遺漏了野放後猛禽攻擊的可能性。
▌照養工作對動物行為的影響:
在「物種應展現的行為能力」的野放標準下,代表覓食、禦敵、躲藏、活動時間等都應符合物種正常表現。以野灣過去的經驗,會與照養操作有高度相關 (未進行研究統計)。若五色鳥長期用盤子在地面餵食,野放會觀察到在地面覓食;夜行性動物若在白天餵食,可能會改變野放後的活動時間。蝠寶雖然有進行軟野放,籠舍內也布置了大量採集棲木模擬野外環境,但受限於籠舍高度與網目設計,蝠寶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待在 3 公尺高以下的環境中,籠頂的網目可攀爬,蝠寶可以在籠頂任一處懸掛休息,不須特別躲到棲木中,可能因此影響野放後的行為表現。
根據目前已累積追蹤資料,蝠寶野放後棲息的位置都偏低且暴露,亦有記錄曾選擇野外狐蝠較少選擇的樹種作日棲點。雖然仍有待研究單位與野外觀察紀錄作進一步比對,但不得不承認這些行為表現提高了蝠寶野放後受獵捕的風險。
◤努力沒有白費,未來繼續加油
第一次自己清潔身體、第一次目擊大便尿尿、第一次吃野果、第一次起飛、第一次撲到保育員身上、第一次看到保育員會飛走,每個瞬間都還歷歷在目。原本期待蝠寶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美好,在野外與其他狐蝠的互動,甚至是交配行為,只可惜不盡如人意。蝠寶的故事雖然結束了,但在面對全新物種的挑戰與壓力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野灣團隊、台灣蝙蝠學會、陳湘繁老師與諸多提供建議、協助追蹤的夥伴仍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而本次事件也再次突顯了透過野放追蹤來改善救傷流程的重要性。
身為救傷工作者,我們明白即使野放訓練做得再完備,動物野放後仍可能面臨死亡。期望不要有下一隻蝠寶,但如果真的遇到了,相信我們可以用更紮實、完備的訓練計劃,為這個脆弱的物種爭取重返自然的可能性!
-----
最後,邀請大家跟著保育員的視角,一同回顧蝠寶的生命旅程。
🎒 一切的開始:蝠寶入院
兩週大、不到 100g 的幼福有著水汪汪的大眼睛和小狗般的臉型,像極了長了翅膀的小黑狗。...
👉 全臺首例的臺灣狐蝠幼蝠救傷
🎒 蝠寶的野灣日常
狐蝠超級可愛根本飛天小狗,但為什麼保育員和獸醫師要捕捉的時候防咬手套一定戴好戴滿呢?
👉 臺灣狐蝠X光首度公開
福寶在野灣安親班一讀就讀了半年,每天的生活除了多采多姿(?、充滿挑戰之外,也是有很多學習進度要跟上的!
👉 倒立看世界,狐蝠福寶的安親班生活
🎒 野放前的準備:野放訓練及軟野放
野灣團隊用了兩天的出差,把籠舍布置的猶如自然棲地。餵食方式、餵食時間、餵食流程全部都重新設計,只為了幫福寶做好準備。...
👉 福寶那與其他狐蝠截然不同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