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野灣

臺灣東部幅員遼闊,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具高度的保育、教育與研究潛力。然而長期以來,當地缺乏專業救傷單位,導致受傷動物經常需跨縣市送醫,延誤寶貴治療時機。

2016年底,一群長年投入野生動物工作的夥伴共同發起「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歷經四年籌備,於2020年8月在臺東池上成立東部首座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正式展開醫療、保育與教育行動。

至今,野灣已救援超過 2,200 隻野生動物,涵蓋臺灣黑熊、穿山甲、食蟹獴、山羌等珍稀物種。設於臺東與屏東的兩處救傷站服務範圍橫跨花蓮、臺東與屏東三縣,並持續朝向結合救傷、研究與教育的東部保育基地邁進。

.

救援故事

寫下落難人間的野生動物的故事

民眾最容易參與到救傷的環節,就是現場救援、安置與後送。也因為有大家的即時通報救援,才能拯救無數的生命。 但一直以來,都有不少民眾對野生動物送到救傷單位會被安樂死這件事情感到不安。為什麼大眾對安樂死的觀感如此負面呢?不少人質疑:「救援者花費大量心力救援,但動物送到救傷單位卻被安樂死,這樣救援者作何感想?」又或是說:「終於救下XX動物,牠總算躲過了安樂死...
被民眾送進來的紅嘴黑鵯,在麻醉下靜靜的躺在檯面上,獸醫師按下X光的拍攝鈕。快門的回音迴盪在空蕩蕩的診間......。 ​ 「雙翅粉碎性骨折,不可能有機會回到野外了。這傷勢太痛苦了,趕快送他走吧!」獸醫師看著X光下,除了斷開的骨折處,還有腹部那難以忽略的鳥蛋,滿是無奈......。 ​ 通報民眾有看到在周圍遊蕩貓,加上這樣的傷勢型態與撞擊不吻合...
且慢,沒有要多收動物的意思,是需要一些「幫手」來幫忙餵動物。 ​ 為預防鳥類因錯誤銘印導致行為異常,與降低和親鳥分離所造成的緊迫與拒食風險,在救傷過程中,時常會使用手偶 (Puppet) 做輔助餵食。尤其是在早熟性雛鳥的照養過程中,用對應物種的手偶通常可以有效的引導雛鳥取食,大大增加了救傷的存活率。 ​ 特別感謝 Mr.BradeHu...
黑鳶在世界上的分布廣泛,數量繁多。但過去台灣因為過度使用農藥、毒鼠藥,造成食腐性的黑鳶誤食了中毒動物的屍體,數量一度掉到只剩200隻,經過官方與民間近30年的努力,才在2024年,代表留鳥族群調查的9月份中,調查到了873隻黑鳶個體 (12月調查含遷徙個體共945隻) 。 ​ 在 台灣猛禽研究會 Raptor Research Group of...

.

任務成果

281/場
教育宣導活動
2,310 / 隻  
救援動物
17,636 / 人
影響人次

 

Never the End — 野灣持續理想前行

野灣野生動物醫院的序曲,是野灣的第一步,更是每位支持野灣的人們一起建立起來的里程碑。定捐支持我們,有你的幫助,讓我們能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