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員札記|尋覓里高萬

電話那頭的死亡訊號

󠀠
在前往野放穿山甲的路上,接到醫院來電。電話那頭傳來正經嚴肅的聲音,顯然出了大事。「里高萬 (Ligauwan) 的項圈出現死亡訊號,需要上山一趟,可能要花四五天,你早點回來準備。」里高萬是協會今年遇到的第一隻黑熊,也是我人生第一隻救援的黑熊。
󠀠
牠在錦屏林道被發現,那時候是剛到野灣工作的第一個月,跟著協會上山救援黑熊,第一次在野外看到黑熊,猶如大型犬隻般受困。我們按照流程救援後醫療照養,經過約4個多月的時間,終於讓牠再次踏入臺灣的森林。
󠀠
因不確定山上的實際狀況,協會立即協調三位人力上山,包含一位獸醫及兩位研究員。我們預先做最壞的打算,若真的遇到死亡個體,需要一組負責檢傷,一組負責環境採集相關跡證,來了解里高萬的遭遇。
󠀠
出發當天,我們與林業署臺東分署的隊伍集合後上山,第一天先到中海拔工寮整備及適應環境,也先認識未來的工作夥伴。󠀠

󠀠󠀠
一步步走進深林

󠀠
第二天一大早,一行人整裝出發,沿著山徑一路往深山前進。從一開始的人造純林,越往深山,原始樹種也越來越多。大頭茶、台灣杜鵑、殼斗科、鐵杉、華山松組成的林相,因為霧林帶而造就地衣、苔蘚,真菌及蕨類的世界。
󠀠
腳踩的不是水泥石階,而是腐木及落葉所鋪墊而成的鬆軟大地,是一處非常漂亮的森林。雖然很美,但低溫潮濕帶來的頭痛以及螞蝗大軍不斷襲來,也為這趟行程增添非常多插曲。



一覺醒來發現睡墊上有一隻吸飽血的螞蝗,將其移到森林中。

抵達約海拔2300公尺主要稜線後,我們急欲前往項圈的現場確認真實狀況,但因天候不佳,中午過後開始下起了大雨,我們被迫緊急紮營接雨水,為接下來日子作準備。傍晚雨漸歇,我們從背包裡拿出天線了解頸圈的所在方向,確認明天的各項細節後,大夥便早早入睡。
 

󠀠探測器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大……

󠀠
第三天是最重要的日子,大家起得很早,非常急迫得想要前往現場一探究竟。一行人沿著主稜往項圈的方向前進,一路沒有休息太多,直到距離項圈約200公尺的時候,我們再度慢了下來,確認彼此的分工。
󠀠
我們不斷模擬各種可能性及對策,繼續朝項圈方向前進。大家排成一排,踏著前人的腳印,只為了避免破壞現場跡證。隨著距離縮短,探測器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大聲,我們知道,就在這裡了。


研究員與獸醫正在尋找項圈的位置。󠀠


大家屏氣凝神,注意各種細節,就在一處轉角,我們終於發現頸圈,它孤伶伶地躺在地上!
󠀠
只有頸圈,沒有見到黑熊,大家發出熱烈歡呼聲。
󠀠
雖然歡樂的氣息渲染整個團隊,但我們還是依照分組工作,一組負責檢測項圈,一組負責探查周遭環境。我們發現項圈上的綁帶應是自然斷裂,而非人為切割。周圍地上有很多新鮮的殼斗科折枝、上方的樹有熊的爪痕。周圍共發現3坨熊糞,甚至還在一處鐵杉下的樹洞中發現許多熊毛。
󠀠
諸多跡象在在顯示近期有熊在這裡活動。我們採集了相關生物痕跡,並架設了自動照相機後,便逐步下山回到工寮休息。這趟旅程暫時圓滿完成,期待自動照相機能夠拍攝到里高萬的身影。


在鐵衫樹下發現一個熊窩,研究員正在採集熊毛。

 


在樹上發現熊爪。
 


研究員發現折枝上有齒痕,會是黑熊的嗎?󠀠


󠀠
▊特別感謝
󠀠
這趟行程感謝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  在得知里高萬頸圈發出死亡訊號後,立即組織隊伍上山確認。感謝嚮導老山羊帶我們穿越這片迷霧森林,感謝協作背負重裝為團隊張羅一切,感謝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提供專業一同協尋項圈。最後祝福里高萬在這片森林中自在生存,趕緊找到另一伴,讓這片森林持續有熊,有熊生活著。
󠀠
󠀠
--------
󠀠
💡科普時間💡
󠀠
📍什麼是死亡訊號?
📍死亡訊號一定代表動物死掉了嗎?
󠀠
➡︎頸圈具備動作感應器,可以在偵測到連續靜止24小時之後(時間長短可自己依需要設定),立即跟衛星通訊,發出通知給研究監測人員,表示頸圈可能脫落,或者動物死亡,所以呈現長時間靜止,由於多數為動物死亡的狀況,因此國外泛稱為死亡訊號(mortality event),但不一定真的是死亡。(以上說明文字出自姜博仁老師臉書公開文字)


作者 孫穩翔
野灣研究員

相關專欄文章

野外調查與研究
再次啟程 深山任務的第三天,明天一早就要前往台灣黑熊閽帝夫頸圈的訊號處。閽帝夫是一隻初估20歲以上的高齡黑熊阿北,在6月因為中套索入院醫療,於11月野放。 ​ 就在兩週前,閽帝夫的頸圈傳來了死亡訊號,訊號位置在中央山脈深山。...
野外調查與研究
在嘗試了無數次的調整和修正後,最後才有機會捕捉到目標物種。在這一系列的操作過程中,與動物較量的是無限的耐心,和對科學數據的責任心
野外調查與研究
野生動物保育包含各種面向,其中野外調查、野外追蹤等更是保育工作中,最耗勞力能量與汗水,卻是不可或缺的第一線資料收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