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眉錦蛇之死

粗壯的身體整整齊齊的盤在藍色大垃圾桶裡,一隻長達2.3公尺的黑眉錦蛇一反常態,冷靜注視著打開垃圾桶蓋的獸醫師。保育員戴上防咬手套,戒慎恐懼地抄著最長的蛇勾,緩慢的把受傷的黑眉錦蛇撈出。

「幾乎沒有掙扎,我要直接保定了」保育員說道。
󠀠沒有額外施力,黑眉錦蛇像是放棄了抵抗一般任憑獸醫師與保育員的操弄。獸醫師打了麻藥,等待麻藥作用時,不時聞到剛剛還裝著蛇的藍色大垃圾桶傳出的陣陣腐臭。
2.3公尺、2.6公斤,是我們見過最大隻的個體了。作為三級保育類動物的牠,卻是野灣野生動物醫院最常見的蛇類病患。纏網、誤闖民宅、車禍是較為常見的狀況。雖然收過其他蛇類的犬咬案例,但黑眉錦蛇卻是第一次。獸醫師迅速地為牠檢查傷勢、清創、給藥,入住加護病房。

三天後,黑眉錦蛇失去了生命。病理獸醫師解剖檢查,因氣管乾淨,肺臟、氣囊內無明顯吸入液體,初步排除了在住院環境中溺斃的可能性。不過,從祂的身上竟找到多達40處的穿刺傷。每個傷口周圍可見不等程度的肌肉損傷或骨折;其中,腎臟周圍的穿刺傷更深及體腔,造成體腔開放性傷口,並造成左側腎臟與生殖腺出血、壞死,甚至讓長條形的腎臟發生斷裂。

  

犬貓攻擊野生動物的狀況,不僅僅發生在我們常見的「明星物種」身上,而是發生在臺灣的每一個角落,影響著每一個努力在野外環境生存的生命。無論是一時的,還是一向如此,不負責任的飼養行為,帶來的是無數的生命承擔著沒有意義、沒有必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