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專文1|野外研究工作是什麼?我也可以成為野外人嗎?
野生動物保育包含各種面向,其中野外調查、野外追蹤等更是保育工作中,最耗勞力能量與汗水,卻是不可或缺的第一線資料收集工作。不過,在揮灑汗水的同時,往往也是最容易發生各種意想不到的驚喜與野生動物巧遇的浪漫工作。到底野外研究人員工作包含哪些面向呢?就讓野編來說給你聽…
什麼時候會需要野外研究工作呢?
野外調查工作屬於保育研究與流行病學調查等面向的基礎、第一線研究工作,事實上,各種研究目的都必須仰賴專業野外調查人員的第一線資料蒐集,包括環境物種豐富度調查、動植物疾病流行病學研究、動物行為學、開發前環境評估、外來入侵種侵害評估、動物繫放或救援動物野放後追蹤、跨國境生物探討,如遷移鳥類等,其中,對瀕危物種保育上,更需要有嚴謹的科學研究資料,讓保育議題可有可信的證據,作為政策的佐證或協助制度的建立。
野外調查的步驟簡而言之可分為下列幾項:建立基礎資料(來自野外調查成果、救援現場或其他方式)→發現問題→研究目標與方法建立→進行野外調查研究→分析討論→(可能回到發現問題,並進行不同階段的研究與野外調查)→直到確定問題的答案或完成階段性資料分析才完成」的循環上,往往是個需要長時間、多年、大量人力與經費的工作。因為有時野調的工作成果不一定可馬上提出顯著的環境問題,或可能影響開發進程,因此經常面臨各方挑戰,或經費不足進而造成人才流失等惡性循環,非常急須被大眾認識與重視。
近年來的案例,如苗栗縣石虎生態服務給付政策、黑熊保育推動、老鷹紅豆推廣等議題,皆是建立在研究人員長久以來所累積的野外調查資料,經分析與探討過後或得的科學證據,讓政府與民眾得以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並參與議題推動。此外,許多人畜共通傳染病也與野生動物有緊密的關聯,例如禽流感與狂犬病監測,因此針對重要的傳染病進行流行病學長期監測,亦屬於疾病防範重要的一環。
野外研究人員是背包拎著就可以出發嗎?
每每看著Discovery頻道或國家地理頻道中,研究人員在一番開場白之後,便拿著帥氣的背包,搭上吉普車,在塵土飛楊的非洲大草原上奔馳,總會讓人對野外研究工作充滿浪漫的想像。不過,在臺灣,野外研究工作沒有大草原可讓我們開車奔馳,也無法搭乘吉普車輕鬆找到研究對象(對~就是野生動物們!)。
臺灣擁有蔥鬱的山林地景,可謂為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野生動物們也生活在這高低起伏的山岳之間,因為變化多端的地形,往往讓研究人員沒有浪漫的吉普車可以直達研究地點,只能靠著一位位強壯的「肉身」,肩負沉重的研究工具與生活用品,攀登到達野生動物的國度。因此,每項研究工作前都必須被嚴謹地規劃、籌備,讓辛苦的工作能獲得最甜美的收穫。
● 擬定研究計畫
首先,確認研究目的、了解調查目標(動物)的各項生態習性、棲地等資訊,會是決定研究人員應該在白天還是夜晚工作、研究計畫運作時間、以及資料蒐集方法等重要關鍵。暸解野生動物的習性,透過研究人員的觀察或文獻的探討,制定調查的方法(需符合計畫目標與需求),通常都會需要二至三種的調查方式搭配,如:陷阱捕捉、自動相機、追蹤系統和實地觀察等。此外,陷阱捕捉也需配合研究對象而有不同的方式,例如小型食肉目,通常捕捉會藉由捕獸籠為主,同時必須掌握野生動物對非自然物質的高警覺性,於捕捉龍周圍進行「最少的」環境調整與自然裝飾設計,以增加動物進籠的機會。
而在鳥類,通常會藉由孔目細小的霧網來捕捉以避免在捕捉過程造成動物受傷,也有其它方式被運用,可以參與各種鳥類繫放訓練課程認識到不同鳥種的操作過程、通用的參數代碼等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是,無論捕捉的對象為哪種動物,一但研究計畫啟動,捕捉機制開始運作,研究人員必須天天檢查陷阱,避免動物因被捕捉而發生不必要的犧牲。
計畫常常趕不上變化,因此足夠的經驗與應變能力也是野外工作非常需要的技能之一
(意外中遇見的可愛動物也經常是預料之外的驚喜)
● 研究工具挑選與準備
好的工作才能減少動物在人為介入下的侵擾與傷害,並加強研究效率。同時,運用不同的研究工具時更要清楚瞭解工具的操作系統(一旦出發,就無法拿著說明書在野外慢慢看囉),並在出發前,針對研究目的與需求而進行參數調整,或測試過後進行障礙排除,才能讓研究工作可有效運作,或在研究進行中遇到問題時能有效解決問題。同時,研究人員出發前,也需制定每種用具的安裝使用標準操作模式,達到取得資料的一致性,例如:紅外線自動照相機的使用,須要架設在適當的高度,鏡頭的角度要設定多少,拍攝的空間要如何整理等安排,並根據拍攝後的影像隨時進行細節調整。或是在涉及野生動物的捕捉,則要注意捕捉器具對動物造成的可能危險,儘量降低對動物造成的傷害,以及保護動物的安全同時又要讓捕捉工具融入自然環境中提高捕捉機會。
以食肉目動物常用的捕捉設備來說,外觀上通常會放置環境周邊的植被作掩蓋、籠具則有防止雨水直接淋濕動物的設置,工作人員可能需配戴手套減少人類氣味殘留等。而在捕捉工作中若發現被捕捉的動物,在進行觀察時,研究人員應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干擾,同時也要保護自身安全,才能開始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
野外調查人員使用無線電追蹤動物的位置
● 場勘的重要性
對研究樣區的基本認識,對陌生的野外環境也需要安排一趟勘查,可以有助於對後續研究的安排,並減少日後研究工作的風險。地圖,是野外研究工作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根據研究工作需求可以很簡易到很複雜。雖然現在已經有全球定位系統的工具(GPS)或手機的定位系統可以使用,經費充足時,衛星影像的空照圖也是現代研究工作的重要工具。
地圖的使用不僅僅需要有地圖辨識的訓練與能力,也需要有操作各種衛星地圖儀器的能力。此外,實際探查時,如有需要闢開小徑也要注意做好最低干擾的操作。
● 其他文件處理
當野外調查需要接觸到動物(動物捕捉採樣),那研究人員就需要去上動物實驗操作認證的課程並取得動物操作認證(是具有證號的喔!),以及申請動物實驗同意書(IACUC),另外,野生動物研究的使用也需要向中央單位申請野生動物的利用(尤其是保育類物種更需要注意),以確保研究工作是在符合動物福利要求、保育類野生動物利用必要性以及人員具有專業技術的情況下運作。按照各個申請書填寫內容和附件送交各單位,其中申請動物實驗書將依照各單位會有審核委員,由審核委員仔細查核後方能通過(有時候會被提問問題,需回覆送交)。野生動物申請利用書,填妥後送至中央單位待核准(公文同意)方能進行動物捕捉工作以及其它採樣事宜。
另外還需要注意,是否向研究調查所在地的地方主管機關投遞相關公文告知研究事項。最後,年底必須回報中央單位的野生動物使用情況的報告書以及填寫動物實驗回覆表,做為每項研究中所涉及的動物種類與動物情況的報備紀錄,同時也作為隨時讓研究人員反思研究工作是否有缺失的提醒。文件送交單位及準備流程說明如下圖所示:
● 其他準備?
其實野外研究調查所需要準備、具備的項目百百種,除了上述的基本項目之外,其它野外研究人員通常也需要有各項專業研究技能,如:分析統計軟體應用、各種研究硬體設備操作(如發報器、無線電接收器)、野外活動安全技能與登山知識等,都是研究人員的必要技能。
野外調查的工作會因各項計劃需求而有不同的準備細節。從事前的準備到真正可以在野外進行資料收集以及資料回收後要做的工作處理,是一份需要很細心地工作去完成,也會需要很多的技能協助。此外,不論是否是研究人員,到了野外,我們也必須有尊重山林中每個生命的心。唯有謙卑與尊重,才能讓視野與心胸更加開闊。
研究調查雖重要,自身安全價更高
在野外工作,自身的安全跟收集的資料一樣重要。剛踏入野外研究時,仍然是個大學生,所有參與工作細項安排都有人帶領著,安全的問題相對比較穩定,到了研究所後,因為有完善的野外安全訓練才學會一點皮毛,加上學長姐經驗帶領才免強在野外東奔西跑,另外還是需要兩三位夥伴結伴而行,克服各種不確定因素。
總的來說,野外工作並不是一人諸葛即可完成,需要一個有默契的團隊執行任務,因此,夥伴之間的合作與支持將非常重要。
野外工作人員走的路不是馬路,經常是「動物們」所使用的交通要塞
一般民眾也可以參與野外調查工作嗎?
國家除了每年需要提撥經費預算支持野外研究之外,讓經專業學術訓練出來的研究人員可進行上述的研究計畫之外,近年來越來越受矚目的「公民科學家」,更是希望能集結大眾之力,增加野外資料蒐集的廣度,例如路殺社的路殺動物資料通報等。這些數據不單單只是顯現台灣哪個小地方有哪種動物,以路殺動物通報的計劃來說,因資料來源的廣度,讓研究計畫更能凸顯道路密集切割野生動物棲地影響動物生存的問題。此外,路死動物的樣本,常常也是重要的潛在環境、疾病問題的重要發現途徑,例如農業殘存造成生物累積、狂犬病爆發等議題,如果我們能有效利用所有蒐集而來的野外資料,會發現人類、野生動物與環境變化皆是密不可分的生物鏈,更所謂「One Medicine, One Health, One World」的重要性。
One Health Basics | One Health | CDC
One health (biomedcentral.com)
參考文獻:
- 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IACUC),根據不同單位有專門處理的委員會。
- 利用保育類野生動物申請書&成果報告書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0279
- MAPS Taiwan (台灣鳥類生產力與存活率監測, The Monitoring Avian Productivity and Survivorship program, Taiwan)https://sites.google.com/birds-tesri.twbbs.org/maps-taiwan/
- 野外安全訓練(野安),屏科大野保所新生訓練科目
- 苗栗縣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https://www.miaoli.gov.tw/agriculture/News_Content.aspx?n=633&s=297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