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關注遊蕩動物議題?

人類造成的問題,由人類想辦法解決

👫 👫 #狂犬病疫區擴大,遊蕩動物議題更是迫在眉梢。#社會溝通是改變與進步的基礎,希望大家多多分享,並以理性和平的角度和不同理念的朋友們對話

對於遊蕩動物的危害,身為第一線的野生動物救傷人員真的是在清楚不過了,不過我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在一些生活經驗上取得共鳴。照慣例,我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遊蕩動物。

[🐶 #遊蕩動物是什麼🐱]

遊蕩動物是指無論是有沒有主人,在戶外到處遊蕩的寵物、經濟動物、實驗動物等(不含野生動物),與他們所繁衍出來的子子孫孫,也就是放養的家犬、家貓,流浪犬、流浪貓與任何原本由人類飼養但逃逸的動物。

[🛵 #你我的共同記憶 🚲]

遊蕩動物中,又以犬貓最為嚴重。「蛤?真的嗎?他們在路邊很可愛欸,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仔細回想你在路跑、騎車時被狗群追趕的經驗。再仔細想想開車開到一半衝出來的貓貓狗狗,是不是有點熟悉的感覺了?上班意外踩到的糞便,晚上吵的狗吠貓叫。城市人受不了的犬貓被趕到了郊區、河堤、山林間,卻是新一波的災難。

[🐔 #被殘害的生態與環境 🦌]

城郊的田區、雞農、鴨農等辛勤工作的人們成了第一波的受害者,養家活口的生計被毀於一旦,還得築起一道又一道圍欄,才有辦法抵擋遊蕩動物的騷擾[#1]。淺山的野生動物了也成了受害者。人煙稀少的地方,是淺山的野生動物少有的喘息空間,棲息著石虎、穿山甲、食蟹獴、山羌等美麗生物,卻因為遊蕩動物的存在,而被壓縮了生活空間[#2]。野生動物被攻擊的狀況屢見不鮮[#3],死亡率更是高達八成以上[#4],但森林裡缺乏目擊者,使我們更難瞭解實際的危害狀況,而遊蕩動物與野生動物的共域,更是讓情況雪上加霜。

[‼ #狂犬病警報響起 ‼]

若人類不慎感染狂犬病,發病後的死亡機率接近100%,台灣一直都是狂犬病的疫區,鼬獾、白鼻心則是狂犬病主要的宿主。根據屏科大野保所翁國精老師在2019與2020年執行的自動相機調查計畫中,發現遊蕩犬貓已經大量入侵了中海拔山林,與野生動物共域的情況十分普遍。而狂犬病的疫情更在3月9日正式跨越了北台灣的天然屏障大安溪,若傳染到遊蕩犬身上,其可能引發的傳播風險是絕不可忽視的問題。

[❌ #不合時宜的管理方針 ❌]

在國外,遊蕩犬攻擊頻傳,印度因為宗教因素,導致遊蕩犬數量達千萬之譜,孩童被攻擊致死的狀況不斷發生[#5],回到台灣,遊蕩犬統計數量約15萬且逐年上升,遊蕩犬攻擊導致受傷、車禍、死亡的狀況也是不斷的在發生[#6],受害者找不到加害者,求助無門,民眾活在高度風險中,而主管單位不合時宜的遊蕩動物管理方式卻仍然是現在進行式。

[💡 #提出問題 💡]

不合時宜的管理方針導致不斷的有動物在街頭流浪,暴露在車禍、飢餓、疫病與死亡的風險中,無論是站在哪一方的角度下,都不該讓動物們在街頭流浪,過著動物福利極差的生存環境。以遊蕩動物清零作為最終目標,針對動物族群的管理,要從導致數量增加的原因和減少數量的方式來著手。

#增加的原因
飼主責任的推動問題重重,不打晶片、寵物不結紮,生了之後到處送養再棄養的狀況比比皆是,再加上餵食導致壽命延長、沒結紮的動物群聚,數量與疫病的風險自然會上升(結紮率需達8成以上,且沒有新個體加入,持續維持至少十年才能有效減少數量[#7])。

#減少的方式
雖然收容所可以對動物福利不佳的傷病個體執行安樂死,但獸醫師卻得承受來自民代與長官的壓力,無法正常執行安樂死,收容所的流動率形同死水。野外的遊蕩動物即使捕捉了也沒得收容,結紮率過於低落,撲殺政策又不是大家的共識,那究竟該如何是好?

[👍 #正確行動 👍]

單靠結紮來處理遊蕩動物問題是絕對不行的,即使小區域看起來有效,但台灣地形複雜,又缺乏地形限縮環境,遊蕩動物跑來跑去也只是讓結紮的努力不斷地打水漂。除了結紮,#政府還能做什麼

1⃣ 強化飼主責任,落實寵物結紮與施打晶片,從法規、罰則、執行面全面重新檢討與盤點
2⃣ 落實各級學校的生命教育
3⃣ 加強管理棄養問題
4⃣ 禁止餵養遊蕩動物
5⃣ 讓收容所安樂死正常化
6⃣ 優先將遊蕩動物從野生動物棲息地移除,再移除城市與鄉村的遊蕩動物(移除是指包含收容、領養,撲殺尚不在討論範圍內)。移除不是從丟到其他縣市就解決了,而是要另尋合適的安置空間。

#民眾可以做什麼

1⃣ 不要再餵食遊蕩動物了
2⃣ 帶家裡的寵物去施打晶片、疫苗、結紮
3⃣ 終養不棄養,寵物不放養
4⃣ 支持正確的行動政策,並勇於發聲
5⃣ 分享這篇貼文,讓大家一起知道現況,一起努力!

Photo credit: Nika Gedevanishvili on Visualhunt. com (經野灣修改)

相關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