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當的防疫政策,同時也是不可忽視的疫病風險
花蓮縣政府於八月八號發布一則關於「配合中央防疫政策,提升狂犬病防疫監控,送交死亡的鼬獾提供獎勵金500元」的新聞稿,以下擷取自新聞稿內容:
◤
為加強鼬獾的疫情監控,花蓮縣政府配合中央防疫政策,自即日起邀請民眾一起共同防範狂犬病,主要針對送驗的鼬獾,可領取每隻五百元獎勵金,每人每次上限為一千元(兩隻)。
…
通過提供獎勵金,希望能夠更全面性的增加鼬獾檢體的提交量,從而更有效地監控狂犬病的傳播及進行更多的疾病研究。
◣
透過獎勵金鼓勵全民參與雖然立意良善,但其中顯而易見的問題卻被相關單位忽略了。
1️⃣ 透過屍體領獎勵金的制度,容易鼓勵人為蓄意獵捕。
2️⃣ 一般民眾普遍不具備辨識野生動物的能力,獎勵金制度導致的獵捕行為,可能間接使被誤認的白鼻心,甚至是食蟹獴一併遭殃。
3️⃣ 接觸的頻率越高,跨物種傳播的風險越高。新聞稿刊出後可能導致民眾主動與活體宿主接觸,大幅增加狂犬病傳染的風險。
4️⃣ 不接觸野生動物即可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這點不限於鼬獾與狂犬病。疾病、屍體與領賞的連結可能造成鼬獾被汙名化,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與亂象。
臺灣的狂犬病自1959年就不再有境內人類感染的病例發生,但狂犬病仍然在野生動物間傳播,目前主要的宿主為鼬獾與白鼻心。由於狂犬病發病後的致死率高達100%,且所有溫血動物都有可能感染,因此一直是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監測重點之一。野灣過去也曾受理過兩例狂犬病案例,分別為鼬獾與黃喉貂。野生動物疾病的監測固然重要,但若採用不恰當的方法,雖然能達到疾病監測的目的,但卻可能會讓社會陷入更大的風險之中。希望相關單位能調整政策方向,同時更加強犬貓管理的相關措施,才能在減少風險、減低對野生動物危害的同時,達到防疫監控的多贏局面。
針對狂犬病防疫,請大家帶家中寵物施打疫苗、遛狗牽繩、寵物不放養、不餵食遊蕩動物,才能有效降低傳播的風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