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次發現之爬行動物黃黴菌 Yellow Fungal Disease

「發霉」的爬寶?


麵包放久了會長黴菌,廁所牆壁過度潮濕也會發霉;人腳感染黴菌會造成香港腳,狗狗貓貓耳道發炎久了可能會發生酵母菌感染…

人類的生活周遭無處不是黴菌大軍,時時考驗著我們的防霉作戰策略。不過,黴菌問題不只影響著人或小寵物們的生活與健康,同樣屬於脊椎動物的爬行動物們,也可能是遭黴菌侵襲的受害者。

野灣很榮幸邀請到獸醫病理專科醫師 李文達博士,與大家聊聊2018年首次於台灣被確診的爬行動物黃黴菌感染病例,一窺這群頑固黴菌的小歷史與生物特性。


Chrysosporium anamorph of Nannizziopsis vriesii (CANV)的由來和分類


CANV的故事要從一隻變色龍說起。

1997年時,Paré等人從變色龍的皮膚上分離出一種黴菌,經由培養條件和型態學比較後,鑑定為Nannizziopsis vriesii。不過,Paré等人無法在這株黴菌觀察到有性生殖型 (telemorph),因此將其命名為Chrysosporium anamorph of Nannizziopsis vriesii (CANV)。在這個案例發表之後,有越來越多圈養和野生的蛇類、蜥蜴、壁虎、變色龍、鱷魚感染CANV的案例被發表。CANV大多感染於爬行動物的皮膚表層,輕者造成皮膚顏色改變、結痂,較嚴重的皮膚會出現潰瘍、壞死,甚至侵犯體內臟器,如肺臟、腎臟、肝臟。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和成熟,在2013年時,Sigler等人從過去診斷為CANV的病例中 (19個爬行動物與6個人類的病例),使用分子生物學的方式進行親緣性分析,發現過去歸類為CANV的黴菌其實包含數個不同的黴菌品種,共可分成三個屬:Nannizziopsis、Paranannizziopsis及Ophidiomyces (註1)。其中Nannizziopsis屬的黴菌是本篇文章要介紹的主角。

Nannizziopsis 屬黴菌的全球分佈和影響

Nannizziopsis 屬黴菌由感染蜥蜴和鱷魚為主的九種黴菌 (Nannizziopsis arthrosporioides、N. barbata、N. chlamydospora、N. crocodili、N. dermatitidis、N. draconii、N. guarroi、N. pluriseptata、N. vriesii) 組成,在美國、加拿大、德國、西班牙、澳洲和南韓等都有些許案例被發表(Table 1)。而目前,我們也在台灣一隻圈養的古巴鬣蜥(Cyclura nubila)身上分離到Nannizziopsis arthrosporioides。N. arthrosporioides的案例過去只有在美國本土被報導過,其造成圈養豹紋壁虎(Euplepharis macularius)的皮膚炎和蜂窩性組織炎,導致大量個體死亡,可見該病原的致病性不容小覷。

image (1).png

黴菌品種鑑定對於臨床診療的重要性

不知道大家看到Sigler等人將CANV分成三個屬和數十個不同的種有什麼想法?他們瘋了嗎?這樣的分類有意義嗎?還是只是在玩弄著學者情懷呢?

其實,黴菌品種的分類並不僅僅是一種學術的概念,不同品種的黴菌其對於藥物的反應、生長環境的要求和不同物種的致病性也都會有所不同。雖然1997年即發表了第一例CANV病例,卻到目前仍不清楚CANV的有效藥物和治療方式,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我們面對的是一群不一樣的黴菌。因此,在實驗中,這“群”黴菌對於藥物的反應必然有所不同,這也使過去的研究很難得到一致性的結果,導致CANV治療等相關研究的困難,減少了相關文獻發表的數量。此外,若我們參考圖1所示的生長溫度需求,可以發現不同品種的Nannizziopsis 屬黴菌,其適合的生長溫度都不大相同。例如,N. barbata、N. crocodili、N. dermatitidis、N. draconii在35℃的情況下,生長速度就會減緩甚至無法生長,因此,若能釐清動物感染的黴菌種類,將可提供獸醫們使用溫控來進行治療的機會。另外,目前這些黴菌的致病性仍不清楚,也有賴於未來更多進一步的研究。

image (2).png

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於臨床診療和致病性研究的重要性 

根據黴菌的致病性,也就是侵犯性,爬行動物皮膚黴菌感染可分為淺表、深部和擴散性三個類別(圖2、3):

  • 淺表:病變以角化過度和表皮增生為特徵,黴菌菌絲主要僅存在於表皮角質內;
  • 深部:黴菌進入真皮、皮下或更深層組織 (包含肌肉和骨骼)並引起炎症反應;
  • 擴散性:可見黴菌侵犯入血管和淋巴管,甚至在內臟器官發現病變。

在臨床診療上,組織病理學除了可以提供黴菌感染確診的依據,也可以提供臨床醫師在治療上的資訊,例如,針對淺表感染可以使用局部外用藥、清創等方式來治療;相反地,若是為深部感染或是有擴散性的疑慮,則必須給予口服或是注射的抗黴菌藥物。

image (3).png

在台灣出現N. arthrosporioides告訴我們什麼?

我們在古巴鬣蜥分離到N. arthrosporioides,這是N. arthrosporioides首次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出現,雖然確切的傳播來源尚無法確定。

爬行動物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特殊寵物,據估計,在歐洲和美國每年進出口超過200萬隻爬行動物。而2001年至2010年間,臺灣從世界各地進口了約30萬隻爬行動物;由於古巴鬣蜥不是台灣的原生種,應為國外引入,因此此動物發現的N. arthrosporioides很可能就是經由寵物貿易而被引進台灣,顯示國際寵物貿易可能會成為各種疾病(包含病毒、黴菌)跨國傳播的途徑和防疫破口。此外,這些經由寵物貿易所引進的動物,也可能會被放生或是從圈養環境中逃逸(如目前逸出的綠水龍和綠鬣蜥),變成是入侵台灣本土環境的外來入侵種(註2)。這些外來入侵種除了會對本土野生動物的棲地利用、食物來源等造成影響,也可能將原本身上帶有的傳染病傳給本土野生動物,造成生態危機。

然而,由於目前仍不清楚Nannizziopsis 屬黴菌對不同爬行動物品種的致病性,因此其對於台灣野生爬行動物所造成的影響仍無法評估。我們仍會持續對圈養和野生爬行動物進行相關的疾病調查,除了期望可以盡早了解這些黴菌對台灣原生爬行動物的致病性外,也希望可以在疾病爆發前就針對此疾病進行控制,避免台灣的原生爬行動物受到此黴菌的威脅。


註1
Nannizziopsis屬包含十二個物種,分別是Nannizziopsis arthrosporioides、N. barbata、N. chlamydospora、N. crocodili、N. dermatitidis、N. draconii、N. guarroi、N. pluriseptata、N. vriesii、N. obscura、N. infrequens、N. hominis;Paranannizziopsis屬包含三個物種,Paranannizziopsis australasiensis、P. californiensis、P. crustacea。Ophidiomyces屬則僅有Ophidiomyces ophiodiicola。

註2
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的指導原則,外來種(alien species)係指被引入到其過去或現在自然分佈範圍之外的物種、亞種或較低等的分類群,包括可使該物種生存並隨後進行繁殖的任何部分,如配子、種子、蛋或繁殖體;外來入侵種(invasive alien species, IAS)則指:「一個物種的引入和(或)擴散會威脅到生物多樣性者。」,而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則將外來入侵種定義為「會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或棲息地中立足的外來種,且會促成改變,而威脅到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摘自林務局: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asmanagement)

參考文獻

  • Chen, Y. H., et al. (2020). Histopathology,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Pathogenic Nannizziopsis arthrosporioides from a Captive Cuban Rock Iguana (Cyclura nubila). Mycopathologia. (Online First). DOI: 10.1007/s11046-020-00481-6
  • Sigler, L., et al. (2013).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reptile pathogens currently known as members of the Chrysosporium anamorph of Nannizziopsis vriesii complex and relationship with some human-associated isolates." J Clin Microbiol 51(10): 3338-3357.
  • Stchigel, A. M., et al. (2013). "Phylogeny of Chrysosporia infecting reptiles: proposal of the new family Nannizziopsiaceae and five new species." Persoonia 31: 86-100.

主文筆者介紹
李文達 獸醫師/博士/病理專科獸醫師
通過國內病理專科考試認證(病專字0035號)、少數以野生動物和特殊寵物病理為志向的病理專科獸醫師。筆者於2020年10月回國之後,將在霍普病理診斷中心提供特殊寵物的病理診斷和分子生物學診斷等服務;此外,筆者也會持續進行爬行動物黴菌和巢狀病毒的之研究,歡迎有需要或有興趣之的醫師送檢和聯繫討論。

有任何問題,歡迎回文,或直接聯絡本文作者: heerolee1104@gmail.com

主要經歷
美國佛州Fishhead Labs, LLC :博士後/病理獸醫師;野生動物/特殊寵物的病理診斷和研究工作。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獸醫師,進行擱淺鯨豚之疾病調查
獸丘第三方診斷實驗室:顧問/病理獸醫師,小動物和特寵之病理診斷
國立台灣大學比病所:總醫師/兼任教師,各類動物之病理診斷。

特殊事蹟
亞洲保育醫學學會 (ASCM) 傑出研究獎 (唯一得獎之台灣人)
全球第一例穿山甲小病毒感染症
全亞洲第一例蟒蛇巢狀病毒感染症
全球美國境外第一例古巴鬣蜥黃黴菌 (Nannizziopsis arthrosporioides)

相關專欄文章

野生動物疾病與病理
蔡明珊牛津大學動物學系博士候選人/性病令人聞之色變,但為什麼動物交配頻繁,卻鮮少發現其受性病所苦?事實上,性病在動物界十分普遍…
野生動物疾病與病理
陳彥涵病理獸醫師/為大家介紹在台灣尚未有完整調查報告,卻可能潛藏於外來野生動物(Exotic animals)族群中的疾病 ─ 沙蚤症(Dermatophilosis)